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饥寒交迫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提问导入、品读感悟、朗读指导、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本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情境想象。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爱”的情感为主线,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新课开始,我和孩子们谈话交流对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然后创设情景:孩子们,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灵动的天空,为大自然划上了一道美丽的音符。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学生情感被充分激发后,我及时谈话导航:“同学们,多可爱的小燕子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们。”自然引入新课。
然后我以“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确立探究的方向。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我首先让孩子们领会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感知文意后,再思考: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孩子们能很快找到“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这一句。品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探究。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先让孩子们想象燕子都会飞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孩子们:“每年三月份,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五千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它们飞过城市,飞过大海,飞过沙漠,飞过高山,每天都要飞一百多公里,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燕子冷、饿、累的艰难处境和濒临死亡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濒临死亡的小燕子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动情的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爱之心。在学生感情自然流露之时,我再加以朗读指导,读出焦急、担心的心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当学生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之后,我及时引导:多可怜的小燕子啊!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它们又是
幸运的。请大家用心去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他们的幸运究竟是来自谁对他的关爱呢?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研读,便很快能找到政府、居民、贝蒂这三个层面。(相机板书:政府、
居民、贝蒂)政府、居民和贝蒂救助燕子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孩子们先交流谁对燕子的关爱,我就引导研读相关的段落,然后加以点拨和朗读指导。
(1)在感悟政府爱心的时候,我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瑞士电视台的主持人或电台的播音员,你准备怎样播报这条新闻?让学生模拟当一回播音员,并给以简单的提示,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验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2)在感悟居民的爱心时,重点体会和想象这句话的含义: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先出示填空让孩子们填,再交流从所填这几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在对重点词语的体会中感悟文本。
当孩子们说到“纷纷”时,都能体会到拯救救助燕子的人很多,我顺势引导:都有哪些人呢?孩子们会想到有老人、年轻人、小孩、政府官员们、警察等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便引读:
听到消息后,老人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他们冒着——
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冒着——
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他们冒着—
这一次次的引读、接读,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声中,孩子们能够想象到瑞士居民不顾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拯救燕子的行动中,感受到了瑞士人民的博大爱心,从而激发孩子对瑞士人民的敬佩之情,提升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3)在感悟贝蒂的爱心时,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我抓住“一点也不在乎”这个词不放手, 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
我以“贝蒂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只在乎( )。”的句式进行了训练。孩子们可能会填不在乎“天气的寒冷、路途的危险、脸冻得通红、手冻 ……此处隐藏9913个字……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文档为doc格式